虽说审美观因人而异,但在美学设计中,仍有些普世认同的经典元素。自20世纪兴起,至今仍被设计界奉为圭臬之包浩斯风格即为最佳例子。遵行型随机能主轴,以减法思考捨弃多余设计,每一道线条、每一个折痕都有其立基点,而非添加装饰之无谓用意。 相对于加法思考,减法思维需要将複杂东西简化的更为简单俐落,让人们享受设计美好,却感受不到匠气围绕。此思维需要更耗时的设计过程,因此在包浩斯学校第三任校长、同时也是德国知名设计大师密斯凡德罗(Ludwig Mies van der Rohe)的口中,更提出「Less is more」少即是多的概念,以相对简单的设计呈现,却蕴藏着更多的想法于其中。「Less is more」虽不敢说是设计领域的唯一真理,但却是最多设计人奉为金科玉律的核心精神。 从包浩斯风格到减法思维,进而发展至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,挥洒于诸多领域,除了最受人推崇的建筑範畴外,汽车设计亦有指标发展。车坛曾有这幺一句玩笑话:「Porsche 911的设计师是全世界最偷懒的设计师。」此嘲讽话语的背后,却是称讚着911始终不变的经典线条,蛙眼般的头灯、倾泻而下的迷人臀影,不因时空的变换而有所变味,坚持以最简单的线条诠释经典,此与包浩斯风格发源地相同的德国经典跑车,正是「Less is More」的最佳体现。 相同的,也来自于德国Audi车厂的小跑车TT,不仅是以其车厂前身NSU参加经典英国曼岛TT赛事之辉煌历史命名,并透过车坛三大设计师之一Peter Schreyer的妙手丹青,让初代TT以圆形元素贯穿全身,且此车系特色一路贯穿三个世代,更巧妙融入Audi最高科技之造车技术,让其更与TT车名背后拥有的「Technology & Tradition」科技与传承意涵不谋而合,同样也为包浩斯风格与少即是多设计语彙的完美实践。 以简驭繁,以少绘多,在当前车坛的蓬勃发展下,更赋予了另一道意涵。消费者用车分工的细化,让车厂推出了更多不同定位与造型之车型,品牌家族分支庞大走向中,如何维持相同的品牌特性?以简驭繁,以少绘多正是最佳解答。从最高端的Bentley超豪华汽车品牌而论,从最具跑格的Continental GT到品牌首辆休旅车款Bentayga,都有着一以贯之的四圆头灯家族面容。德国豪华高级品牌Audi,从身形最迷你的A1到最顶尖的R8超级跑车,也以盾型水箱护罩维持一贯家族特色,当然,最新问世的A5轿跑车家族,也有着不容错认的家族基因—让人一眼认出的盾型招牌。 但,随着造车科技日新月异,车坛却也悄悄的兴起了另一波异派论调,立基于材料力学与製造技术的进化,让车身钣件的线条最大化,座舱内的格局与铺陈更是极尽奢华与夸张之能事,仿若炫耀意味的向世人展示造车技艺的先进,更大张旗鼓的挑战经典,喊出「More is more」口号,挑战世人的审美框架。恰巧的,在当前的科技世代,多即是多的概念,却意外的一拍即合,拥护者讽刺经典美学的保守与不知变通,更将购物思维主张的C/P值论调,套用在对于美学的评论中,要把汽车美学丰富度最大价值化,凭的不是美感的让人折服,而是折痕或线条的数量。虽然此新兴论调的未来发展仍在未定之天,但从历史的轨迹中找寻蛛丝马迹,此类夸张手法的设计流派似曾相似,但每每要论车坛经典,浮现脑海的,却总是那线条极简的经典车款,此答案,屡试不爽。 反观,能在此More is more反扑能量中紧守经典路线的,Audi新世代A5车系可说是极佳代表。虽然其所属的Audi品牌崭新造车科技源源不绝,但却可巧妙融入80年代最经典性能车款之一的Audi quattro外扩轮拱弧线,同时融入极线LED灯组科技与盾型水箱护罩等家族DNA,还因此造就仅0.26 Cd值的风阻係数,将先进科技蕴藏于与时俱进的经典语彙中,不仅是包浩斯与少即是多理论的最新代表,更是当前车坛设计美学的新世代典範。 不若More is more理论学派将最新造车技术肆无忌惮的满布钣件所有面积,而是画龙点睛的于重点处展现。如新世代A5于车身钣件上造就的锐利直角钣件折线、如Audi Virtual Cockpit全数位虚拟座舱的资讯整合、如高规格抗噪隔音工程所创造出媲美A8品牌旗舰的车室宁静度,新世代A5依旧奉行着过往让人推崇的少即是多理论,将尖端造车科技藏在细节中,更遵行着传承经典美学的重责大任,在当前智能科技当道、速食文化蔚为潮流的当下,新世代A5的现身,更显难得可贵之典藏价值。 延伸阅读: